摩爾門經是歷史故事,敘述一位叫李海的先知帶著他的家人前往神的應許地 - 美洲大陸,故事中李海的孩子分散成兩個民族,兩個本是兄弟後來事隔多年成了相互廝殺的民族。
其中本來正義的尼腓民族因為長年富足安康竟然變得驕傲迂腐,而另一民族拉曼民族便成了懲罰尼腓民族的工具。
第一次看完整本摩爾門經,覺得其中廝殺精彩絕倫,好不精采。但是當我一再研讀這段摩爾門經的故事,我迷失在爾虞我詐之中。
我開始懷疑,李海將近兩千六百年前的決定值得嗎?
這故事發生在約兩千六百年前,而十月圍城就發生在約百年之前。
那也是一個民族故事,一群千年來接受帝制的民族覺醒,他們決定推翻這一切,那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最令人動容的部分在於我們就是享受他們堅持和犧牲下的祝福者。
面對當前的民主亂象,我似乎也想問一句,他們的犧牲值得嗎?
這些令人動容的故事,是我們從小所背的數據,一次一次的起義,這是第一次化成"人性"的敘述。
站在對立的兩邊,都是忠誠的報效者。然而,有時他們報效的既非民主也非帝國。
電影中的甄子丹一生好賭,賠掉了自己本來幸福的婚姻,他的妻子范冰冰另嫁富商王學圻。
王柏傑因為父親王學圻資助反清義士而認識民主並參與其中。
忠僕謝霆鋒為了護主願意犧牲一切。
而站在中立立場的曾志偉為了朋友,冒險護送了孫文一段。
這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民主?帝制?似乎不是所有人的心中最最重要的事情。
有人為了已逝的父親、有人為了愛女、有人為了一直善待自己的主子而戰,他們恐怕不論站在哪一方,他們只為自己心愛的人而犧牲生命,對他們而言,他們的愛人在哪一方才是重點。
當我們只站在某一個確定的立場,我們容易偏頗。讀摩爾門經時也是這樣。
尼腓民族一直受到拉曼民族的壓榨、追殺...,尼腓民族在獲勝後想要起而反制追殺,想要一舉消滅拉曼民族以除心頭大患。
神出面阻止,尼腓人心生驕傲覺得自己可以倚靠自己的臂膀贏過拉曼人,於是在追殺中遠離神甚至最後遭遇毀滅。
當最後一個義人摩羅乃先知站在山上觀看無情戰火的摧殘。
我心碎地迷失在勝敗之間。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沒有對立的拉曼人,為什麼神不准尼腓人乘勝追擊?
十月圍城的電影提供了答案。
有時對立的兩人,他們的對立只是立場的問題,無關正不正義、無關愛不愛國。他們為了自己所愛奮戰一場,在他們自己的生命中都寫下美麗的詩篇。
如果可以沒有戰爭該多好,可惜,他們被捲入其中,那是大環境的問題。
無論你是還沒看過十月圍城還是還沒讀過摩爾門經,都建議你去看。
他們都提供了另一個看歷史的角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